印度力推“国学进校园”反对者指官方课程充斥“伪科半岛·BOB官方网站学”和偏见

2024-09-14 18:31: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将主要讲述印度传统知识的“国学”课程纳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并且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5%。管理部门认为这项措施能够“我们必须重新获得我们传统的综合知识体系,并向世界展示“印度之道”。”此举在印度各地和各大学之间引发了强烈争议,许多反对者认为这将导致“伪科学”和“伪历史”污染年轻的学生,损害印度学术界的良好声誉。

  早在2020年的“印度教育政策大纲”中,印度教育管理部门就将印度知识体系(Indian Knowledge Systems)确立为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这一体系包括部落知识和本土及传统的学习方式,如印度经典学习,梵语、印度数学史、阿育吠陀医学古代工程技术、古代土壤分类系统等内容。印度教育部长达曼德拉·普拉丹表示,这反映了一项新的教育政策,旨在“使教育非殖民化……让人们为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知识感到自豪”。该政策的目标是将印度从英国殖民教育体系中解放出来,该体系对欧洲科学和西方思想的重视在印度独立 78 年后仍然深刻影响着印度的教科书和课程。

  印度教育部为此新设立了一个新部门,“以振兴和使印度知识体系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该部门正在资助专门中心开发地方语言课程和以传统知识为重点的研究项目。提案包括研究古代土壤分类系统和测试阿育吠陀治疗牛病的配方,阿育吠陀是传统医术体系,主要使用草药治病。

  同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为此出台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师培训以及配套的指导方针,并且要求各大学为“国学”课程分配的学时和学分不应低于5%,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修读更多学分。

  政策的支持者迅速响应半岛,2024年7月,印度中央邦高等教育部将《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政事论》中的概念以及《吠陀经》和《考底亚尼提经》中的解决问题的技巧纳入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印度最著名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的五个校区都设立了印度知识系统中心,为其他机构开发课程。曼迪分校则为新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名为“意识与幸福感简介”,该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意识理论、身体的解剖学和功能、轮回和灵魂出窍体验。圣泽维尔学院则开设了印度数学史、阿育吠陀医学以及更关注“哲学思考”的瑜伽和冥想等“沉浸式课程”。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工科显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印度“国学”也非常注意从历史中挖掘与现代科学能够接轨的案例,有些似乎还能被视为古代科学,而另一些则被批评者认为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伪科学”。

  如在孟买的圣泽维尔学院保存了一块有800年历史的灰色石块,专家认为这不是岩石,而是被泥土覆盖的陶罐,被称为曲颈甑,产自印度西北部扎瓦尔的锌矿。12 世纪,扎瓦尔的比尔部落找到了一种在封闭炉中冶炼矿石来提炼锌的方法,该地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这种耐腐蚀金属的地区,使其广泛用于硬币和工具。这段尘封的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才被人们知晓。1988年,美国金属学会将扎瓦尔遗址认定为“国际历史地标”和“工业的先驱”。

  比工程技术更值得骄傲的是印度古代数学。著名人物如阿耶波多,他是五世纪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发展了平面三角学并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大约为3.1416,他与祖冲之基本是同时代的人,精度则略逊。1881年在英属印度的沙利村(今巴基斯坦马尔丹附近)出土的沙利手稿,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印度数学”,部分可追溯至公元224-383年。其中最右侧的黑点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零”的符号的证据。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数学教授阿迪亚·科拉查纳 (Aditya Kolachana)甚至认为,一群被称为喀拉拉学派的南印度学者早在14世纪就已经发现了微积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弦和余弦的幂级数。他表示:“这一遗产一直被忽视,类似的数以千计的古代数学手稿仍然存放在图书馆里,未经翻译,无人研究”。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属于学术范畴,在一本被选为印度知识体系重要教科书的《印度教育萨尔》(Bharatiya Vidya Saar)的书中,却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说法:

  出现这种说法并不是偶然,教育部领导的领导,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就在2014年引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位“子宫外”受孕的战士的故事,作为古印度人知道“遗传科学”的证据;而在印度的月球探测任务“月船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后,国家教科书发行机构推出了针对中学生的“附加阅读”:公元前 1500 年的梵文《吠陀经》中描述过“飞行战车”,并暗示那个时代的印度人知道或使用过飞机。——塔塔基础研究所前天文学教授 Mayank Vahia 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印度科学的侮辱”。确实,在中国人们都知道有关鲁班曾经制作连飞三天不落地的木头鸟是说着玩的,印度这种拿着神话当论据的行为有点“行为艺术”。

  实际上在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在印度逐渐扩张,欧洲的学者发现了梵文和印度哲学后,曾经将该地区视为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但这种“东方主义”观点很快就被“这是一种需要文明的落后社会”的看法所取代。1835 年——殖民统治近 80 年后——英国国会议员托马斯·麦考利 (Thomas Macaulay) 的《教育备忘录》主张在印度引入英语学校,并驳斥了印度的传统知识,称其为“虚假的历史、虚假的天文学、虚假的医学……与虚假的宗教相伴”。

  这项政策在广土众民的印度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大多数批评新政策的人并不质疑传统知识的价值。他们担心的是,在现任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印度民族主义政府的管理下,传统知识遭到扭曲。“蒙昧思想和伪科学”有可能以“印度知识”的名义进入教育体系。2021年,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开设了印度占星术硕士学位,据该校网站介绍,该学位将向学生传授行星运动、占星数学以及人类生活如何与“基于印度圣贤信仰的太空事件”保持一致。民间组织“全印度人民科学网络”在一份声明中猛烈抨击了印度知识体系的“粗制滥造和偏见”,认为在一些机构中,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一场自由偏见的狂欢”,宣扬“关于印度科学史的幼稚和/或伪科学思想”。该组织还批评这门课程忽视了在劳动人民中传承的“活生生的知识体系”,而只关注在少数学者和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所谓“科学传统”。

  更重要的是这个所谓的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偏见:印度有100多种语言、约700个部族,以及大量伊斯兰、、佛、耆那和锡克,但印度知识体系的指导方针强调梵文经典和印度教哲学,锡克教、教或伊斯兰教传统几乎没有被提及,尽管这些宗教同样对印度有着数百年的影响——就在整个印度被英国人统治之前的莫卧儿帝国,官方信仰是伊斯兰教,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上流社会的主要语言是乌尔都语,大量的梵文经典实际上是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著作翻译过来的,甚至印度最著名的建筑泰姬陵是伊斯兰设计师的杰作,但印度教右翼却认为这一时期是穆斯林征服时期,甚至是“中东殖义时期”。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印度知识体系的教科书上关于莫卧儿时期的章节被缩减或完全删除。

  马哈拉施特拉邦教育指导委员会拒绝了一半以上的印度知识课程,称这些课程充斥着“宗教、沙文主义和盲目的英雄崇拜”。安贝德卡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Manasi Thapliyal Navani 认为,去殖民化应该是历史与现代科学的批判性对话,而所谓的IKS体系缺乏这种批判性,整个项目本质上只剩下了灌输。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项广为人知的陋习,虽然现代印度官方法律已经不再承认,但是其在民间和宗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而这种制度主要来源印度教,由这个教派主导的所谓的印度知识体系对此却拒绝以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态度作出叙述,而是避而不谈。

  也有教师尝试对印度知识体系作出不同的诠释。圣泽维尔学院的古代史教授拉达·库马尔 (Radha Kumar) 负责该校的“国学”课程,她认为虽然政府推荐的课程大纲想给人们一种并非“婆罗门化”的印象,也做出了多元化的努力,但是依然有所不足。在她自己的课堂上,她将印度古代文献解释为“有关过去一些事情的资料”,而非不可质疑的“”,并且强调印度文化并不是只有宗教——“印度一直被视为精神圣地,但它也是商业和科学的圣地。”在她的课程中会讲述有关地方部族和女性对印度教改革运动巴克提 (Bhakti) 的贡献,也会邀请地质系教授讲述莫卧儿帝国的灌溉系统,该系统在数百年前广泛采用了机械装置,是传统水务管理的一部分。左右瑜伽培训机构

搜索